我们正在向新域名迁移,3秒后自动跳转
We are migrating to new domain, will redirect in 3 seconds
jackwish.net -----> zhenhuaw.me
极坐标话剧之夜
第一次去看极坐标的话剧应该是在 2007 的时候。 老猪说之前有一次是在教室看的,因为那时图书馆尚未竣工,大活的舞台设备也没准备好。但无论如何我是记不得了。
那次去图书馆看了应该是三部剧——暗恋·桃花源、黄金时代、蓝色大门。 暗恋·桃花源算是极坐标的代表作了,当然,剧本也应该是有很大的功劳。 黄金时代还不错,印象较深,但是当时的道具真的很差,不知道是不是图书馆报告厅场地的限制。 蓝色大门,很烂,DV 跟舞台交替得很失败,而且,完全没有感觉到演技。
群猴
群猴,讲的是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为了在「民主」选举中获得优势,如何向各地掌握人册的官员获取支持。 场景主要在孙镇长家中展开,会话演出内容也比较简单。 一部二三十分钟的小舞台剧要展示一个深刻的政治主体是很不容易的,要论此剧的意义不如看看舞台上的人物。 这里要说,虽然情节不跌宕,但舞台上几个人物的表现力还是很分明的。 气管炎的孙镇长,有些社交手腕的孙夫人,半知识分子A,中统特工B,企业家C,红颜党D……
呃,这算是写完了吗?思绪很乱啊,这两天宿舍里Dota的气氛又浓烈了起来, 晚上要搞到2点,中午吵吵闹闹,着实睡不了觉啊。 此时还要顶着旁边那破吉他的声音,勉强回忆上周的小话剧来写这篇日志,也算是不容易。
业余人士,对其他无甚理解,那么就来说说人性吧。 和很多描述民国时期的作品一样,剧本中的人物在未发现双方有利益冲突时都表现得彬彬有礼, 而弄清各自的来意后必然会丢了礼节(也不算礼节,客套吧),打作一团。
这与网络上偶尔冒出来的XX国会议员又打架了,这就是民主啊。 先不论因何干架,这至少说明人家的议员是很关心议会讨论的问题,并坚持己方的意见(利益?)。 回头看看咱和谐的天朝吧。
另有一个主题——民主。去年还是前年极坐标有一部剧的议题就是这个。 当时是描述一个荒谬的班级民主机制,剧中的人物疲于应对“议会”中个人不同的追求与利益不断地做出妥协, 不断的“提议”、“附议”、“表决”、“申请复议”…… 民主不应该是这样的,最理想的状态下民主不应该有议会这样的组织存在,但是在那之前或许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机构。 但是议会中的代表应该怎么选举,怎么才能真正地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又是一个问题,人性总是很难预测。
我爱桃花
有姑娘问我这剧怎么样,可能女生比较喜欢一两个小时都在情爱上面纠缠的舞台剧吧。 但是,我必须真诚的说:这部剧真的很烂! 我不知道那个把这剧当做“毕业大戏”的 X 姐是什么样的来头,这不重要,演员就是演员,团长在舞台上也只是一个演员。
这部戏应该算这次极坐标“话剧之夜”的一个巨大败笔了, 这演出到一半的时候场内观众已经坐不住纷纷逃跑了。 这导致第二天的《安妮日记》到开演前15分钟都只有往日一半的上座率。
按照话剧之夜的宣传册上所写,主要讲A与B偷情,却遇上A的丈夫提早回家。 B示意A取回他的衣物,但A却将凶器递到B手中。于此时,B是按照剧情杀了A的丈夫,还是……
这剧在进行了四分之一之后就一直纠结于爱情(私情吧)与公义的选择中,当然这是剧本本身想要表达的主题。 我不知道这剧本他们是从哪里弄出来的,但是那天的舞台上我看不出有什么价值观或者其他的理念性冲突。 演出到后来完全弥漫着小女人的纠结与恶俗,私情泛滥导致的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问题。
我与同学说:演话剧可俗可雅,大俗大雅那都是境界,跟做人一样。 这部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剧组人员拿着这样一个本身很俗的剧本,想要深化主题, 演出毕业大戏的深度广度与精神来,想一上镜就直接出经典剧目。 但是碍于剧组人员的功力与能力,在通往高端的路上总是遇到阻碍, 不能到达化境,自己又舍不得自宫,最终走火入魔。 就这样,相似的台词,相似的人物,折腾了近 2 个小时最后却高潮不了,搞得演员观众都很累。
如果真的自身功力不够,对剧本人物拿捏不好,不能掌握雅俗的尺度, 完全可以向娱乐方向发展,就搞出一些笑点,逗人一场开心也很不错。 但是这剧中的有限的几个笑点在苍白的舞台表现力,贫乏的人物性格,纠结的剧情之后就显得很可笑。 那笑点太低了。
当晚台上一共三个人,一周后我大概这样记得——睡了一个晚上不明真相的捕快, 跳了几段舞的风骚少妇,提着刀讲了几句情话的酱油偷情男。
三个人一台戏,一台烂戏。
安妮日记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1942年6月12日,安妮·弗兰克开始在她的生日礼物——日记本上写下第一篇日记。 同年7月她和家人为躲避纳粹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香料仓库中。 两年的隐匿生活中,写日记成为了安妮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岁月的辛酸、苦痛, 但也没有忘记欢笑、乐趣。两年后他们被发现,送去集中营,这个天真的女孩于和家人朋友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
我带上耳机,平静下心情,准备为半个月前的这部话剧写篇文章。
前几日不知看萧丽红的文章看到一句话: 人只有十岁之前才是人,后来十二生肖看人类可怜分别赐予人类10年寿命,于是今天的人才能活这么久。
安妮的生命,拥有肉体的时光仅仅是十几年。“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深深地震动着我,使我心中五味陈杂忽明忽暗。而安妮却通过寄托着她灵魂的日记本,获得了永生。
是的,自打我看极坐标以来从来没有这样一次:观众群每几分钟就要爆发出真正雷鸣的掌声,从来没有。 尽管台上的都是09届的学弟学妹,尽管他们偶尔忘词,偶尔忘记了确切的角色,但这丝毫不妨碍这部戏去征服在场观众的心。 在看宣传单的时候我还担心这样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戏,会不会跟被国内的那帮半吊子演艺界人士折腾得不成样子电影一样。 我一直对描写所谓的战争的残酷的作品抱有成见,这部戏完全改变了我。
那个穿着红黑相间的格子短裙的,那个扮演安妮的小姑娘,那个在舞台上蹦蹦跳跳两小时的灵魂。 是的,那就是一团炽热的灵魂之焰!
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几乎是没有人热爱她的: 她的妈妈希望她能成为姐姐那样的淑女,男孩的爸爸严重讨厌她, 男孩的妈妈热衷于与她爸爸调情,也就爸爸能尊重她的行为…… 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到安妮的心情,无论何时她总是充满了热情, 那种健康快乐的生活心态真是令人羡慕憧憬呢!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 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匮乏的事情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 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 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这些日记中的词句总是通过旁白表现出来,这样的小姑娘估计谁都想要一个回去做女儿吧。
“蜗居”一年左右,大家最沮丧的时候,这个平时得不到大家肯定的小姑娘用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又把希望带回了身边。 突然就想起来“低俗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那句圣经
The path of the righteous man is beset on all sides by the inequities of the tyranny of evil man. blessed is he who, in the name of charity and good will, shepherds the weak through the valley of darkness, for he is truly his brother’s keeper and the finder of lost children. And i will strike down upon thee with great vengeance and furious anger those who attempt to poison and destroy my brothers. And you will know my name is the lord when i lay my vengeance upon thee.
这样的充满了热情、阳光的灵魂能给人间带来多少光明啊!
有人说安妮的花只开了一季。是的,可仅仅这一季便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广度啊。
借用豆瓣上影评的一句话:“安妮故居依旧坐落在古老的运河旁边,流水潺潺。 或许阳光仍穿过窗棂斜斜地照在当年的阁楼,但再也没有那花蕾一般的面庞。”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是的,可爱的小姑娘,你永远都不会死去了!
物理学家
最后一篇了。Let’s put an end to this.
这是极坐标春季学期的最后一场演出了,也是所谓的06级“毕业大戏”。 老猪居然还有兴趣跑过来看,貌似是孙XX告诉的。 这人这次来导致我后面两天直接就在宿舍游戏了,而且戏演完之后因为孙XX要走谢幕的情况都没有看到。 演到一半时BE过来了,可能当时只想着回去玩Dota,东张西望了半小时不到果断就走了。
再说这戏。
其实之前的 18 号已经在大活的圆形小剧场演过了,当时是为了所谓的亲近观众, 并且因为场地的原因很多道具都没上。 这次在报告厅是full size演出,道具演员都做出了不少的牺牲。 但是,比较遗憾,这场中忘词错场出现得很频繁,尤其是刚开场的时候, 因为往复式对话漏了一句导致一个很大的笑点没能出来。 虽然说大剧场的道具增加了很多,尤其是那后面住着三个物理学家的门, 在台上勾勒得很清晰,但总是感觉没有小剧场时直接从剧场外面走进来有气势。
从宣传单上抄来的,“三位妙龄女护士相继在精神病疗养院被杀, 肇事者是她们各自护理的病人——住院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和“默比乌斯”。 物理学家们的责任、信念、利益、爱情撞击在一起,在荒诞的表象下又隐藏着严谨缜密的内在逻辑, 随着剧情深入,抽丝剥茧,昭示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宏达主题……“
随着情节的演进,“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间谍身份渐渐揭露, 他们都是冲着拥有“可能发明一些体系”的“伪精神病患者”“莫比乌斯”来的。“ 莫比乌斯”在发现他的可能引领人类进入天堂,却也可能将人间堕落成地狱的理论后, 出于内心的不安与对人类历史上在战争中滥用科学技术引发的灾难的忌讳, 伪装自己梦见“所罗门”来躲进了这样的精神病疗养院。 同时,“莫比乌斯”通过各种措辞,将要雪藏自己发现的理念灌输给了妄图为各自情报机构获取“体系”的“牛顿”与“爱因斯坦”。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院长——一个患有家族型精神病的精神科医生——却认为自己得到了“所罗门”的指引, 窃取了“莫比乌斯”的技术论文,并在充满狂热的妄想中开始了改造世界的脚步。 全剧在“三个物理学家”的黯然与“院长”歇斯底里的狂笑中结束。
这部戏精神上要表达的东西很多: 爱情生命与理性的冲突、利益与信念的冲突、对科学事业的讨论、精神问题的一个悖论的讨论、对现实世界的悲叹…… 一如曾经他们所演出的戏,总是元素太多。 但是有句“贪多嚼不烂”的俗话还是不错的,讨论了这么多话题,为了每个话题都显现出来就要消耗不少资源, 但这样一来剧组本身就没有一个支撑整部戏的主旨了。 是不是这样:剧本本身的作者为戏剧安排了多种理念的冲突,毕竟写作剧本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行为, 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凝练各式的语言、场景、情节。 但就演出本身来讲,则是整个剧组从导演、监制到演员、道具、音乐等各位成员对剧本理解的一次再创作。 这与电影改编小说并无什么大不同。 一部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小说总不可能在2小时左右的视频中完全展示出来, 电影导演们更趋向于截取其中几个经典的代表性镜头来深入挖掘。
极坐标应该也要改变剧组运作的中心,在建立之初就要选取确定整个演出要体现的主旨, 并在漫长的排练中将主旨的概念完全灌注到各位成员身上去。 而将那些于主旨可有可无的,似是而非的,“看上去很美”的,场景、对话甚至是人物去除掉。 毕竟学生社团的演出修为最多也就是四五年,要在2小时左右的现场演出中传达出四五个主题是非常困难,非常的理想化的。 况且演出团体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表达能力,演出受众对话剧的理解能力也要好好斟酌。 可能你十分钟就能抛出十个包袱,但因为注意力、阅历、视界等问题导致观众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两个, 这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认为你十分钟的演出有一半是在“神游”。 这样2小时的观剧感受可能是“主旨不明”,不能完全理解整个演出团队想要表达的想法。 而这天下可以主旨不明的剧只有一种——喜剧,纯粹为了搞笑的喜剧。
这类似的问题似乎在我自己的写作中也有不少呢,要注意喽! 说了半天貌似完全没说到这次演出本身呢,总是这样游离着扯了些淡,然后文章就写不下去了。
就个人的观剧感受来讲,《物理学家》这样的大戏真赶不上《安妮日记》这样一部全面新人的小本剧。 几年的观剧经历告诉我,06这一帮人不会演出来“烂剧”,整体的演出都很有实力。 但是他们的作品总是那样的中规中矩,在之后少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看了小剧场版的原因,这次看时总是没什么感觉。 就场内的掌声来看真是不如“安妮日记”,唯一一次的热潮是在结尾处那一段“院长”的狂热“宣言”, 那时表现相当不错,气场很足。但那之外就不免流于平凡了。
探长这个人物在开篇的与护士长、牛顿的对话和整体形象基本是属于拉近观众距离的角色。 这其中也有一个意识的转换——从对疗养院杀人事件的激愤到之后的“麻木”。 他有一段这样的台词:现在我很喜欢这种状态,有人杀了人,我不用逮捕他,而我对此心安理得。
“莫比乌斯”的专属护士,表现得非常贤淑惹人怜。但是,惹的不是时候,非常悲剧。 这样一个憧憬着明天,愿意和一个人们眼中的精神病患者结婚,并维护他一生的女人还真是令人感动。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2个角色的安排,台词的设计多半也是为了热场需要。 在幽默路数上,“牛顿”偏向于利用较为大气、庄肃的形象,“爱因斯坦”的言谈举止则多为荒谬木讷。 不得不说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不错的,个性较为分明,而演员的个人形象也选取得很好。 只是在受到“莫比乌斯”的思想感染之后,二人的表演顿时失去了之前的“神气”。 而“爱因斯坦”在最后的陈词中连续两次的口误也很“耀眼”,不过演员素质过硬,那样的状况下要是NG了可不得了。
“莫比乌斯”是经典型台柱的演出了,装疯子时非常传神,直接就有了人物的张力。 勒死女护士那段戏却是有待推敲的,普遍的感受不自然,不能给人事件发生突兀的紧张感。 给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做“思想工作”时台词过于单调,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大串的理论会让人感觉到舞台内容的空泛。
“院长”作为一个被当做精神病医疗工作者的精神病患者在这场演出中算是亮点了。 因为2小时的主题不太突出,舞台又有些沉闷的话剧,突然在最后情节大转变, 配上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瞬间就征服了观众的心。 说实话,那段陈词完毕导演应临时决定演出结束, 因为之后物理学家的几句低音诉说与最后陈词显得非常没有分量。 虽然从演出安排上看最后的物理学家陈词与他们出场时的台词是相辉映, 并且要起到渲染悲情气氛与最终的主旨升华的作用。 但高潮就一次。
但凡一个好的戏剧,一定要有一段能提升戏剧本身精神高度的情节。 这可能也是国内戏剧存在的一个问题,总是探讨了太多的话题,最后精力过散。 也有是通篇流于俗套,导演本身历练不够; 或者精心于设计技巧的情节而忽略对戏剧整体进度与气场形成的把握。 看了一些电影,《黑暗骑士》还是印象最深的,那最后的深挖非常成功, 如果没有那一段,那和其他只有特技与情色的电影是没有分别的。 精华片段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叫人完全记住2小时的细节, 但是一个5分钟经典片段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片结果。
此技一出,高下立判。